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农艺与种业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
(代码:095131)
一、培养目标及要求
(一)培养目标
农艺与种业领域农业硕士是与该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农艺与种业领域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和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政治思想方面要求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业务技能方面要求掌握植物生产的基本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掌握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技术发展需求规律技术应用及传播模式,具备植物生产全产业链的生产与经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技能;掌握大田农作物、园艺作物和种业生产管理与工程技术,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作物领域的研究或开发、经营管理等工作的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基本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培养要求
本方案涉及领域包括作物科学、园艺科学、种业科学三个方向:
1. 作物科学方向:掌握大田农作物生产管理与工程技术,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作物类农艺与种业领域的研究或开发、经营管理、服务地方等工作的能力。
2. 园艺科学方向:掌握园艺作物生产管理与工程技术,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园艺类农艺与种业领域的研究或开发、经营管理、服务地方等工作的能力。
3. 种业科学方向:掌握种业生产管理与工程技术,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植物种业领域的研究或开发、经营管理、服务地方等工作的能力。
二、招生对象
招生对象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及学习年限
学制3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5年。
采用半脱产学习方式。课程学习主要采用集中授课方式,一般在暑假或寒假集中授课。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意愿也可以随同全日制研究生在自然学期上课。每门课程只能选择一个时段修读。
四、课程设置
农艺与种业领域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应突出相应学科方向的专业技能及技术集成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应体现宽广性、综合性、实用性和前沿性,增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
农艺与种业领域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教学四部分。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应修满的总学分不少于29学分,其中学位基础课6学分,专业必修课11学分,专业选修课不少于6学分,实践教学6学分。课程设置详见附表《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农艺与种业领域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
课程考核方式分考试和考查两种。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的考核方式均采用考试方式;专业选修课的考核可采用考试方式,也可采用考查方式;所有课程的考核成绩均按百分制记分方式评定。
五、培养方式
(一)采取课程学习、实践训练、试验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校外基地的实践研究采用顶岗实习方式进行,促进实践与课程教学和学位论文工作的紧密结合,注重在实践中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实践训练不少于6个月。指导教师应为研究生制定详细的实践学习计划,指导其开展实践。实践期满后研究生需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培养单位应对研究生的实践环节进行考核,通过者取得相应学分。
(二)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聘请校外导师参与制定培养计划、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实践报告等指导工作。
(三)导师组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在研究生入学后,从研究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对于跨专业或同等学力身份考入的研究生,导师须根据学生知识背景,要求学生补修相关本科生必修课程。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的制订一般在入学后前两个月内完成。
(四)培养中注重培养实际应用和创新能力,增长实际工作经验,缩短就业适应期限,提高专业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
(五)推动农科教协同育人。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参与研究生教学体系,与研究院(所)、企业合作共建多种形式的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
六、专业实践
非全日制研究生实践教学一般在研究生所在单位进行,结合所从事的科研项目开展实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非全日制研究生也可到本领域校企合作实践基地进行实践。实践教学按当年公布的实践教学计划执行。研究生在实践教学结束后,须提交实践手册、实践教学总结报告等材料,经实践教学指导、考核小组考核通过后,方能取得相应学分。实践教学指导、考核小组由所在学院与实践单位有关人员(有关领导及指导教师)共同组成。
七、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
(一)论文选题与开题报告
论文选题应来源于植物生产类科技创新、技术革新、推广应用、生产管理等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要有明确的应用价值,论文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应用、农业和农村等问题的能力。具体选题主要从以下方面选取:(1)种子产业相关的技术攻关改造和推广应用;(2)种业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新设备等的研制;(3)国外先进技术项目的引进、吸收和应用;(4)种业管理或种子市场营销项目等的规划研究;(5)种子产业化设计与实施、技术标准的制定。
第三学期期末,根据论文选题,确定研究内容,形成技术路线,设计研究方案,并公开作开题报告进行论证,形成明确的选题评议意见与建议;研究生根据专家意见完善开题报告。
(二)中期考核
第四学期末,按《鲁东大学研究生中期筛选考核办法》规定进行研究生中期考核。中期考核不合格者,按有关规定延期毕业。
(三)论文形式与写作
学位论文应反映研究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可将研究论文、项目(产品)设计开发、调研报告、案例分析、发明专利、技术标准等作为主要内容,以论文形式表现。论文撰写符合学校相关规范要求。
(四)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应具有饱满的工作量,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应用价值和先进性;在学期间需以第一位次在国内外正式出版的学术刊物上发表1篇文章或1项实用新型专利或1项软件著作权;或以前三位受理1项国家发明专利;或获得厅级以上科研奖励;或省级以上创新创业比赛奖励;或作为主要完成人撰写地方级以上标准或专著;或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以及对当地经济做出巨大贡献等。由于时间原因论文未来得及正式出版发行者,需提交编辑部接收函和PDF格式版面等证明材料,SCI论文需提供DOI号。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考查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应用、农业和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查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攻读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答辩委员会须由至少5名相同或相近学科专业的教授、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组成,其中有一名相关领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且目前从事相关工作的一线专家。答辩委员会主席须由外单位具有2届以上相关学科研究生指导经历的专家担任,原则上从有相应硕士点的高校聘请。
完成课程学习及培养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未达到学位授予条件而达到毕业要求者,准予毕业,获得毕业证书。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农艺与种业领域研究生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
课程类型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考核方式 |
开课学院 |
学 位 基 础 课 |
AZ19050001 |
研究生英语(听说、读写) |
48 |
3 |
1 |
考试 |
外国语学院 |
AZ19010006 |
政治理论2(含职业道德教育) |
48 |
3 |
1 |
考试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专 业 必 修 课 |
BZ20152001 |
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 |
32 |
2 |
1 |
考试 |
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 |
BZ20153001 |
现代植物生产理论与技术 |
48 |
3 |
1 |
考试 |
BZ20153002 |
现代农业发展与实践案例 |
48 |
3 |
1 |
考试 |
BZ20153003 |
农业科技与政策 |
32 |
2 |
1 |
考试 |
B019150001 |
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 |
16 |
1 |
1 |
考试 |
专 业 选 修 课 |
DZ20153001 |
农艺与种业领域研究进展 |
32 |
2 |
1 |
考查 |
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 |
DZ20153002 |
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 |
32 |
2 |
2 |
考查 |
DZ20153003 |
植物营养学研究进展 |
32 |
2 |
2 |
考查 |
DZ20153004 |
园艺植物栽培与管理 |
32 |
2 |
2 |
考查 |
DZ20153005 |
高级植物育种理论与技术 |
32 |
2 |
2 |
考查 |
DZ20153006 |
植物生物技术 |
32 |
2 |
2 |
考查 |
DZ20153007 |
农业信息学 |
32 |
2 |
2 |
考查 |
DZ20153008 |
农业生态与可持续耕作制度 |
32 |
2 |
2 |
考查 |
DZ20153009 |
设施园艺工程技术 |
32 |
2 |
2 |
考查 |
DZ20153010 |
园艺产品生产与营销 |
32 |
2 |
2 |
考查 |
DZ20153011 |
种子工程技术 |
32 |
2 |
2 |
考查 |
DZ20153012 |
种子经营与管理 |
32 |
2 |
2 |
考查 |
专业实践 |
BZ20153004 |
生产实习 |
- |
6 |
1-5 |
综合评定 |
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 |
主要参考书目及重要学术期刊
序号 |
名 称 |
1 |
张红生,胡晋. 种子学(第二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
2 |
曹敏建. 耕作学(第二版).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
3 |
沈昌蒲. 中国已运用5000年的垄作制度.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
4 |
钟甫宁. 农业政策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
5 |
范双喜,李光晨. 园艺植物栽培学.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 |
6 |
官春云. 现代作物栽培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
7 |
李吉进,张一帆,孙钦平. 农业资源再生利用与生态循环农业绿色发展.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9. |
8 |
H Marschner. 高等植物的矿质营养(第三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
9 |
朴永范,陶汝汉. 中国种业 新机遇 新挑战 新对策.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
10 |
姜卫良. “三农”若干问题建议 2013年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论文选编之一.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
11 |
秦岭,刘克锋. 现代农业废弃资源循环利用技术.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 |
12 |
高旺盛. 中国保护性耕作制.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 |
13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编写组. 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人民出版社, 2018. |
14 |
龚振平,马春梅. 耕作学.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3. |
15 |
朱海燕. 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优化模式与技术集成.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
16 |
黄茜. 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课程内容设计. 合肥:现代农业科技,2018. |
17 |
李军. 农作学(第二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
18 |
胡颂平,刘选明. 植物细胞组织培养技术.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4. |
19 |
S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lsevier. |
20 |
Africa Research Bulletin: Economic, Financial and Technical Series, WileyInterScience. |
21 |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Elsevier. |
22 |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Information, Elsevier. |
23 |
Horticulture, Elsevier. |
24 |
Trends in Plant Science, Elsevier. |
25 |
Plant Reprod, SpringLink |
26 |
Seed Science Research, Elsevier. |
27 |
Cueeent Opinion in Genetics and Development, Elsevier. |
28 |
Journal of Ecology, Elsevier. |
29 |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pringLink |
30 |
Russian Agricultural Sciences, SpringLink |
31 |
Plant, Cell & Environment, Elsevier. |
32 |
African Journal of Science,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Elsevier. |
33 |
Amarjit Basra. Handbook of S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RC Press, 2016. |
34 |
Bandharlahalli Narayanaswamy Radha. Principles of S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A Laboratory Manual. LAP Lambert Academic Publishing, 2014. |
35 |
Benech-Arnold. Handbook of Seed Physiology: Applications to Agriculture. Taylor & Francis Ltd, 2014. |
36 |
Ajai Tiuwari. Orchid Cultivation and Management. Nipa, 2014. |
37 |
Jacques Pollini. Slash-And-Burn Cultivation and Deforestation in Madagascar. LAP Lambert Academic Publishing, 2010. |
38 |
Legesse Gelaw. Rice Cultivation and Household Food Security. LAP Lambert Academic Publishing, 2011. |